聽慣了傳統汽車企業如何從無到有,艱難追趕國際先進的故事,面對一眾新勢力從入場便高舉高打、誓要“攪局”的調性,大多數人幾乎本能地唱衰與貶低。經過一輪洗牌,被唱衰的新勢力們,大多永遠倒在了歷史長河中,但依舊有不少幸存者各顯神通,憑借用戶運營、科技、駕乘體驗等在第一輪“battel”中站穩腳跟。
但是,結束了魚龍混雜的蠻荒階段,新能源造車的競爭才剛剛開始。
這邊廂是蔚來、理想、小鵬為代表的新勢力幸存者,那邊廂是亟待大象轉身的傳統造車企業,中間的,則是恒大這樣的跨界者。帶著來自“外行”的“不知天高地厚”和堅持,走一條獨特的跨界者的造車之路。
亮車標、試新車,恒大造車不是說說而已!
經歷了長達12個月的“跌勢”之后,新能源汽車市場終于在今年7月迎來“轉正”。在那以后,中國的新能源車市一路高歌猛進,連帶新能源相關的股票也在資本市場上風生水起。也是那以后,堅信“一定能打造出享譽全世界的民族品牌”的恒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加速了在造車路上的步伐。
從首期六款車型同步亮相到恒馳品牌首款車型恒馳1路跑視頻曝光,恒大只用了4個月,所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大抵如此。
恒大速度,很難不將它與“2025年產銷100萬輛、2035年產銷500萬輛”的宏偉目標聯系起來。若他人出此“狂言”,眾人本可一笑置之,但偏偏是許家印——“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大做強做成功”的恒大掌舵人,那么對待此言須得認真三分。
亮車標、生產基地啟動試生產、恒馳1路跑、恒馳1以宇航級旗艦智能座艙和超大三聯屏為代表的內飾曝光……一切的一切,都意味著恒大汽車的量產已蓄勢待發。
認真造車,底氣何在?
昔日李世民看到熙熙攘攘進京趕考的人群時,不禁感慨:“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那是盛世廣納賢才的氣魄與自信。從此前曝光的恒大汽車全球研究總院科研陣容來看,恒大同樣展現了“廣納天下英豪”底氣與魄力。
據了解,恒大汽車全球研究總院布局了前瞻技術研究院、整車技術研究院、軟件技術研究院、動力研究院、造型研究院、第一車型研發院、第二車型研發院、第三車型研發院、全球電池研究院、日本研究院、瑞典研發中心等11大專業研究院,覆蓋新能源汽車研發全領域。目前,研究院的科研人員超過3200名,其中不乏全球汽車行業的頂尖人才,如原東風汽車研究院院長方馳;原美國福特汽車高級技術專家徐性怡;原美國通用汽車安全專家、吉利汽車研究院資深總工程師伍戰平;原路特斯電子電器高級技術專家Daniels Barry Stuart等等。
堪稱硬核的科研人才隊伍足以打消眾人對恒大外行造車的疑慮,而恒大全球電池研究院則在打消疑慮的基礎上又為恒大增添了幾分底氣。
眾所周知,動力電池安全一直是懸在電動汽車行業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它不僅關系著新能源汽車的品質,其技術路線選擇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電動汽車行業未來的發展態勢。目前,大多數車企采用的都是外部供應商的電池,真正擁有電池供應鏈的主機廠寥寥無幾。而恒大作為造車的新玩家,在電池方面的布局并不比傳統車企走得慢。